微信也在“抄”
腾讯公司就是长期被大家垢病说抄袭,微信还是比较少被这么说的,不可否认微信也有一些抄袭的影子,但我不认为这是不好的地方。
微信为什么会做出来?
2010年底的时候,美国一个非常小众的社交软件KIK,在美国一个月的时间获取了一百万的用户。它可以基于本地通讯录建立与联系人的连接,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免费短信聊天、来电大头贴、个人状态同步等功能。
张小龙马上意识到,我们是不是也要做一个这样的东西。于是就有了微信后面的故事。
但是KIK在国外仍然是一个非常小众,没有什么名气的产品。
盆友圈也是“抄”的
微信朋友圈是怎么做出来的?
这个功能花了微信团队整整半年的时间,中间半年基本没发布新版本。
微信以前都是一个月发一个版本的,后来两个月、三个月。他做了三四十个版本,不停地改。
这个改的过程中,其实也发生非常多的故事。
微信朋友圈刚刚发布出来的时候,就有人质疑:你们是不是抄袭Path——国外一个非常火的社交工具。官方的回复说不是。
其实早期的朋友圈就是在参考Path,但是怎么参考的呢?微信团队在决定参考Path做一个类似产品的时候,整个团队都在用Path,体验产品。
后来发现Path不行,又去学Facebook,于是团队又都去用Facebook。
大家想一想,你们在学竞争对手的时候,有没有这样让整个团队都去感受?
不要脱离用户需要去抄袭
支付宝把微信抄过去,现在支付宝里面也能够发表情、发生活圈。但是有人在用吗?
这就是典型的“脱离用户需要”的抄袭。支付宝很需要关系链,很需要用户活跃,但是它真的脱离了用户需要,是一个很失败的抄袭。
不要脱离产品去抄袭
新浪微博其实是学习Facebook的。
Facebook有一个很重要的功能,点赞,但新浪微博最初没有做这个事情,它早期非常重要的功能就是收藏、评论、转发,没有做点赞。
后来微信把“点赞”文化给做起来了,新浪也把这个功能抄了过去。
不一样的是,如果我想骚扰微信好友,每一条都点赞的话,很麻烦,得一个个翻,但是微博是可以的,可以连环点赞骚扰,博主马上会收到几十条点赞的提醒。
这就是典型的脱离产品实际的抄袭。
所以说,“抄袭”必须具备三个能力,一个是洞察力。王兴也好、张小龙也好,别人的东西在萌芽的时候他就洞察,把它抄过来。
第二是执行力,微信团队在执行的过程中,不停地改不停地加不停地做,这是典型的执行力。
还有一个叫克制力,就是,不要别人做你就抄,不要做不聪明的“抄袭”,你要克制。在你用户只有一万的时候,就不要想着我用户有一百万的时候这个功能会有用,先放上去再说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